找到相关内容15571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圆满法加行开示 暇满难得(4)

    实修者,不是搞理论,不需要那么多知识,但是最基本的道理得懂。最基本的道理,需要的都不懂,都不明白,那你怎么修啊?不懂佛理不能学佛。不懂佛理,不懂佛法,念佛,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念,什么是佛。佛是什么意思?佛...

    上师 达真堪布 开示

    |道次第|大圆满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16104880996.html
  • 慧远大师念佛思想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考辨

    念佛法门的把握是相当深入与精准的。且由于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作为而显得尤其难能可贵。当然,大师在净土法门上的使命不是理论著述,而是极其精严的实践,以此证信于世人,垂范于后人。从此,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宣告...

    杨净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24781205.html
  • 向佛陀诉说(节录)

    弘扬佛法呢?不过,尽管佛教的教团里有很多瑕疵,我仍然要说:伟大的佛陀,我敬爱您。   我对佛陀您当初包容“四姓出家”,促进“众生平等”的精神,心生崇敬。您提出“苦集灭道”的圣谛理论,以及“因缘果报”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3981376.html
  • 王阳明“四句教”析论 (上)

    龙溪以为是自己在理解此四句的义理时自己体会和推敲出来,并加以说破的。他以为,如果我们对本心有所觉悟,便会一觉到底,不但能悟出心无善无恶,也能悟出意、知、物俱无善无恶。这点亦可以理论来解释:心、意、知、...

    刘桂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381600.html
  • 王阳明“四句教”析论

    义理时自己体会和推敲出来,并加以说破的。他以为,如果我们对本心有所觉悟,便会一觉到底,不但能悟出心无善无恶,也能悟出意、知、物俱无善无恶。这点亦可以理论来解释:心、意、知、物与心在实践上为一,故如果说...的事实是,当宋明儒者不认同别人有关儒学的理论时,往往不由分说的将对方的说法称为禅,而加以攻击。这方面,连宋儒中的大宗朱子和陆象山有时亦不免如此。   阳明可说是宋明儒者中最善于吸纳佛教哲学的儒者,他...

    刘桂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581604.html
  • 孤山智圆的理具唯心思想及其对知礼之反批

    道理。而这些的理论基础,依智圆的理解,在于《摩诃止观》所明的五阴境之识阴。   二、理具唯心之涵义   ㈠理具之涵义   所谓理具,是指理具足三千法(诸法),此理是指诸法寂灭之理,亦即是诸法之理体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181707.html
  • 净觉仁岳对其师知礼之「背判」

    谏诤,至知礼圆寂后,开始对知礼学说的理论核心——「具」,提出反省批判,认为「具」乃是俗谛所立之法,不能将心性所具三千法视为实相,强调实相乃空中理体。由此可看出,仁岳与其师知礼观点的差异,若以天台空假中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281708.html
  • 天台宗和[日本784一1192年]真吉宗时代(1)

    要领,可归为教相门和止观门这两部分。所谓教相门,就是把释迦一代的说教予以分类,判断其方便、真实,论决哪些是作为释迦本怀而阐扬的真实说教。因此,这部分是对佛教的理论研究。而止观门则是实践躬行的方面,即...

    村上专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0881860.html
  • 世界各国佛教发展与中国佛教的关系(2)

    宗教事务的家属而不遵守戒律。   3.禅宗:禅宗于公元7世纪时流行于中国,于12和13世纪时传入日本。两个最重要的是临济宗和曹洞宗。临济宗的修行,是修持止观以达禅定来观察自心并超越理论上的分别心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3281886.html
  • 五台山佛教乐舞戏曲文化钩沉

    佛本行集经》卷13 亦云,佛寺广设“戏场??或试音声,或试歌舞,或试相嘲,或试漫话、谑戏、言谈”。   《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》卷54 亦有寺院中“耽话、乐诗、爱歌、耆舞”之具体内容。   马鸣菩萨的...

    黎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3881893.html